华信注册

你的位置:华信注册 > 业务范围 > 武学之道:以意击人
武学之道:以意击人
发布日期:2024-08-26 07:41    点击次数:53

图片

“以意击人”与刚柔相济、大巧若拙一样,都是对中国武术规律的高层次概括。“意”就是意识。所谓“以意击人”,就是指以意领气,以气摧力,一动俱动,一应俱应,圆转无不如意,收发无不随心。如果说刚柔相济是对劲力的要求,大巧若拙是对拳法的要求,那么以意击人就是对内功的要求。

有人会说:以意击人,不就是用思想来指挥拳脚吗?不要说练过武术的人,就连四五岁的小孩子也是这样。这是人类运动的最简单的常识,怎么能与武术拉扯到一起?

诚然,任何人的运动都是由他的思想来支配的,不会武术的人也一样能拳打脚踢,但这种情况与武学中的“以意击人”远不在一个层次上。懂点拳脚的人在应敌时可能会稍从容一些,但他未必能以意念引动内力,这也不能算“以意击人”。只有内功练到一定火候,才能领悟到以意击人的真正含义。

拳经中常说“形神合一”、“意到拳到”,就是强调意念在技击中的主导作用。练拳要练内功,“练拳不练功,到老一场空”,这个“功”就主要指内功,当然也包括若干外壮功法。在内家拳中,内功始终居于主要地位。即便是外家拳,要想练出一身好本领也必须以内功为基础。通过长年的内功锻炼,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体内部的潜在能量,练出非同寻常的“内劲”,而且可以使人的中枢神经获得极为敏锐的反应能力,而这种反应能力全靠意念的作用。

在练习内功时,必须首先做到“凝神敛气”,即意念高度集中,返观内视,并通过意念的导引,使真气由丹田而出,周身浑灏流转。在与人交手时,要通过意念来引动内力,形之于手足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高水平的武功较量实际上是双方意念与内功的较量,而不仅仅是拳法招式的较量,更不是仅凭蛮力的死拼滥打。

凝神敛气的关键是气沉丹田,行家们说:“两臂由丹田生”,就是指两臂之力应从丹田而起,否则必是拙力、蛮力。丹田蓄力,才有可能在行拳时周身圆活,不僵不滞。一旦出招,意之所至,内劲迸发,劲力顺达,才能产生较大的威力。

图片

王芗斋先生说:

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于一气之源,互根为之,用意即是用力,意即力也。然非筋肉凝紧注血之力谓之力,若非用意支配全体之筋肉松和,永不能得伸缩自如,遒放致用之活力也。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,其养生与应用,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。要知意自神生,力随意转,意为力之帅,力为意之军,所谓意紧力松,筋肉空灵,毛发飞涨,力生锋棱,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。

李椿年(注:太极拳名家李雅轩)先生说:

以意导气,是意与气打成橛,有主从先后之别。以心行气,则心与气浑融一致。严格说来,心、气、身三者俱是浑为一体的。一动无有不动,一静无有不静。静非死静,身如天秤,谓之清醒,一羽一能加,蝇虫不能落;动非妄动,神光周烛,气充全身,如长江大河,源源不断,而又从容安闲,动中仍寓静意。

图片

王先生讲的是意拳,李先生讲的是太极拳,这是两个不同的拳种,但在“以心行气”这一根本原理上却是完全一致的。这两位先生均是一代名师,他们对拳理的体会和研究都不乏独到之处。王先生讲求“意中之力”,李先生讲求“松柔轻灵”的弹劲,其原理不外乎“力从意生”,“劲由心生,而前提都是凝神敛气。

行家们都很清醒,“凝神敛气”是平时的功夫,“以意击人”是实战中的具体运用。如果没有多年的内功功底,“以意击人”只能是一句空话。“以意击人”要求反应极为敏锐,心念甫动而内劲已发,招无定式,应手而至,力发如箭,击人如草。

拳无定法,招无定式,这是“以意击人”的重要标志,也是中国武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。“拳到无形方为真”,换句话说,就是大巧若拙,无法为法,这才是武学的最高境界。由此可见,离开了“以意击人”,“大巧若拙”也成了无本之木、无源之水,当然更谈不上“无法为法”了。同时,以意击人之力 必是刚柔相济之劲,必非肌肉紧张之拙力。在武学的同一层次上,“刚柔相济”、“大巧若拙”、“以意击人”实际上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。

由“以意击人”,又引申出对武术套路的讨论。王芗斋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痛心疾首的话:

拳套与方法,所谓人造拳架子是也。自满清三百年来,为一般门外汉挡差表演而用,即拳混子谋生之工具。果欲研拳者,则又何暇而习此?非但毫无用途,且于神经、肢体、脑力诸多妨碍,戕害身体一切良能,故习此者,鲜有智识,而于应用,尤不适合。对于较技,设不用方法拳套,而蛮干混击或不致败,倘或用之则必败无疑,....要知拳学根本无法,亦可云无微不法。一有方法,精神便不一致,力亦不笃,动作散慢不果速,一切不能统一,更有背于良能。所谓法者,乃原理原则之法,非枝节片面之刻板方法而为法。习枝节之法,犹之忽庸医然也。所学者,都是备妥方法药方以待患者,而患者须按方患病,否则无所施其技矣。凡以拳套方法而为拳,是不啻以蛇神牛鬼之说而乱大道,皆拳道之罪人也。

这一段话真是惊世骇俗。然而仔细揣摩,其中自有道理,“拳学无法,无微不法”,不正是拳学的辩证之理吗?

图片

王先生又进一步阐述道:

今夫本拳之所重者,在精神、在意感,在自然力之锻炼。统而言之,使人身与大气相应合;分而言之,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为本,养成神圆力方,形曲意直,虚实无定,锻炼成触觉活力之本能。以言其体,则无力不具;以言其用,则有感即应。以视彼一般拳学家,尚形式,重方法,讲蛮力者,故不可相提并论也。

中国武术门派众多,套路不计其数,招法何止千万?尽一人毕生之力,又能学得多少、练熟多少?况且,在千万招法之中,无一招不含取胜之理,又无一招法可稳操取胜之券。拳书中常有对练招法至上百式之多,难道对方与你交手,也要按你路数一一演练吗?心有成法则必拘其意,意有所拘而其力必拙,力拙而遇高手必败。“取法其上,得乎其中;取法其中,得乎其下”,况取法其下乎?苦练若干招式,于技击之道固然未必无补,但终是武学中的下乘。“大凡天地间之高深学术,皆形简而意繁,而形势复杂者绝少精义,固不仅拳道然也。”试看那些徒以招式繁复而见称的拳挀,有几家拥有比较丰富的拳术理论?

“以意击人”,说起来不容易,做起来更难。又加上武术界的门派固习,相互隔膜,所以自古以来,能真正练成“以意击人”的高手为数廖廖。不过,“以意击人”之说,目前已被武术界大多数拳派所共认。随着岁月的推移,人们对其奥秘的认识也必将会起来越深入。

图片

作者简介:王广西(1941-2008),笔名陆草,蒙古族,河南西峡人,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。生前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、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、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理事、河南省文学学会理事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文学与近代文化研究,以及武术文化研究,著有《佛学与中国近代诗坛》、《左宗棠》、《功夫——中国武术文化》、《中原文化大典·武术卷》、《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》、《中国功夫》、《中国武术》、《中国兵》等,并发表文章百余篇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